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床单故事 探究一下这种说法的来历
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床单故事,孝庄皇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要想弄清这件事,得先探究一下这种说法的来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员李国荣在《档案发现与清前期宫廷四大疑案》一文中曾对其中"太后下嫁"这一疑案做过剖析,他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理由有如下十条:一是孝庄为保住幼年顺治帝的皇位;二是叔嫂之间的收婚和继婚符合当时的满族婚俗;三是孝庄与多尔衮曾青梅竹马;四是在档案中,顺治曾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五是张煌言有诗句提到太后下嫁一事;六是顺治在多尔衮死后的报复行为,疑为因母后失身下嫁感到悲愤和屈辱;七是顺治在谕旨中曾提到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八是孝庄死后因此事感到羞愧未与皇太极合葬;九是孝庄葬于清东陵也就是顺治陵的风水墙外;十是近代学者刘文兴提到其父曾见到太后下嫁诏。
以上十个理由基本涵盖了太后为何下嫁多尔衮的种种说法,但细细推敲,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一、保皇位说。当初顺治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清廷内部为了避免分裂,豪格和多尔衮两方势力妥协的结果,多尔衮的目的是既然自己当不上皇帝,那就立一个年幼之主,由自己和济尔哈朗辅佐,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位已定,权无旁落,多尔衮已没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再行废帝自立之事,所以,太后下嫁是为了保儿子皇位这一理由显得苍白无力。
二、满族婚俗说。这一条不值一驳,"兄死弟娶其嫂",满族婚俗允许这样做但也没有强制必须这样做,何况,到清太宗皇太极这里,对满洲的婚姻习俗进行了改革,规定:"不许乱伦婚娶"(《清太宗实录》卷十一),严禁转房婚——不许娶庶母、婶母、嫂子、侄妇等。
三、青梅竹马说。小说家言,野史演义,倒是给后来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不少戏说素材,正史中找不到与此有关的一点蛛丝马迹。
四、皇父摄政王说。"皇父"含义等同于"相父"、"仲父",称不是自己父亲的年长男性为"父"在历史上有惯例,如秦王嬴政称吕不韦为"仲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周武王称姜子牙为"尚父",多尔衮迫使当今皇帝顺治称自己为"皇父",主要还是为了彰显自己在朝中说一不二、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跟孝庄没有什么关系。
五、张煌言诗说。张煌言,号苍水,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他曾写过《建夷宫词》十首,其中一首写到:"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首诗成了支持太后下嫁多尔衮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书面证据,也是唯一书面证据,但是,要知道,张煌言是明朝遗老,誓死不降清,用"建夷"这种充满蔑视讽刺的词语来描述清朝,已经说明了他创作这些诗的背景和出发点,而且其一生活动区域都是在南方,皇宫里的事除了传闻和猜测他又如何知晓?另外,《建夷宫词》中还有一首"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意为讽刺清初皇帝娶了一个带遗腹子的寡妇为后,这皇帝是谁?带遗腹子的寡妇又是谁?张煌言于康熙三年被杀,此时康熙还是个孩子,显然不可能,那就只有顺治了,能贴上边的只有董鄂妃,但董鄂妃17岁入宫,根本就不是寡妇。若暗指孝庄,但孝庄一生也只有福林这一个儿子,即使下嫁也无子可遗,可见,张煌言这首诗是根据道听途说而来,其本意还是污蔑中伤清廷,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传播小道消息,造谣诽谤,所以,拿他的诗来作证诗很荒唐的。
六、顺治报复说。多尔衮在世时,一直压制顺治,飞扬跋扈,多有僭越,而且还杀死顺治同父异母的大哥豪格,强娶其妻为妾,这一切都会造成顺治对多尔衮的极度仇恨,在其死后不久进行疯狂报复、发泄不满是很正常的,非要把这些跟太后下嫁扯在一起有点离谱。
七、亲到皇宫内院说。蒋良骐《东华录》记载,顺治八年二月己亥,顺治在给多尔衮定罪的诏书中称,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亲到皇宫内院",有人据此认为有秽乱宫廷之嫌。可其实这句话还有下文:"自称皇父摄政王,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意思是说,多尔衮曾亲到皇宫内院,称太宗皇太极得位不正,自然顺治继位也不正,以此来挟制顺治,这是多尔衮的一条重要罪状。这就不难理解了,单独把其中一句话拿出来作为太后下嫁证据,显然是断章取义。
八、合葬说。1688年,孝庄死后未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孝庄有遗命:"太宗文皇帝梓宫安放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皇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皇太极在世时,孝庄也就是当时的庄妃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排第五,并不显赫,也未受到特别宠爱,皇太极自1643年故去至今,已是四十五年过去,孝庄与皇太极之间的情愫恐怕早已淡漠。孝庄从三十岁开始守寡,与儿子、孙子相依为命,死后遗愿与儿孙守在一起,合情合理。
九、葬于东陵墙外说。清东陵共有15座陵寝,最开始建的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最高位置,孝庄是顺治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与她的辈分不符。所以康熙只得遵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这样,孝庄虽未与皇太极合葬,但其陵寝名为昭西陵,名义上与沈阳的皇太极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并非像传说中孝庄死后,因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
十、下嫁诏书说。近代学者刘文兴说他的父亲刘启瑞见过,但除了他的这句口头之言外,截至目前,任何文献中都没有找到相关记录,也没有第二个人说亲眼见过,显然,这是不能作为历史证据的。
综上所述,太后下嫁多尔衮这个故事虽然编得有鼻子有眼,丰富生动,却都是推测而来,没有任何可靠的书面证据可以采信 ,基本上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很可能是不满清朝统治的汉族文人或明朝遗臣用来羞辱清廷而捕风捉影编造出来的。